中共十九大提出,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這標志著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的實踐已經起步。
自由貿易港是設在一國(或地區)境內關外、貨物資金人員進出自由、絕大多數商品免征關稅的特定區域,是目前全球開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經濟功能區?v觀世界上的自由貿易港,已歷四百多年的發展,目前全世界有130多個自由貿易港和2000多個與自由貿易港的內涵和功能相似的自由經濟區域,中國香港、德國漢堡自由貿易港、迪拜自由貿易區、荷蘭鹿特丹自由貿易港區、韓國釜山自由貿易港區等,都是國際著名的自由貿易港區。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的持續深入,其對推動國際貿易和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功能。建設自由貿易港是我國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形成更高水平開放的重要平臺和支撐載體,彰顯出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決心。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在通過局部地區試點優先開放,總結經驗再擴大開放區域的漸進式開放進程中,設置了多種形式的特殊經濟區。1980年設置4個經濟特區,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試驗田;1984年又設置14個沿海開放城市(后來又增加了營口和威海兩個城市),在沿海開放城市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1987年實行沿海經濟發展戰略,以發展外向型經濟為主;1988年設立海南省經濟特區;1990年設立浦東開發開放新區;1992年又推出沿江開放戰略和沿邊開放戰略;1994年設立天津濱海新區。至今,我國已經擁有多種形式的特殊經濟區域,分別實行著不同的特殊開放政策,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
我國建設自由貿易港的構想可以追溯到改革開放初期。早在1984年,鄧小平就提出,廈門可以實行自由貿易港的某些政策。深圳經濟特區在探索新型管理體制和發展模式中,也曾提出實行“放開一線、管住二線”的“境內關外”設想。1988年,鄧小平又提出:“現在有一個香港,我們在內地還要造幾個‘香港’,就是說,為了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目標,要更加開放!蔽覈谠O立形式多樣的特殊經濟開放區中,都包含著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學習借鑒國際通行經貿規則,打造良好的貿易投資環境,擴大開放,使特殊開放區成為經濟發展極的思想。黨的十九大提出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是打造我國新時期發展開放型經濟重要平臺的重要舉措。
為了最大限度利用自由貿易港對外開放度、自由度和便利化等優勢,促進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海南等地在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中,應該把握國際自由貿易港建設發展趨勢,以制度、體制和政策創新為立足點,推進自由貿易港建設。
第一,實行規范的市場經濟體制。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遵循契約自由、選擇自由的理念,企業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自主決策,追求投資收益最大化,政府不與民爭利,只負責彌補市場缺陷,提供公共產品,打擊壟斷,保障要素和產品、服務價格靈敏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維護市場秩序,維護法紀,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監管市場有序運行,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質服務。
第二,降低交易成本,資源高效配置。構建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海陸空運輸物流便捷,港區企業便捷地連通世界市場,保持低廉的物流成本;行政手續簡便快捷,管理透明高效,政府服務功能完備,貨物通關快速,投資管理實行負面清單制度和注冊備案制,最大限度降低行政成本;人員出入境簡便,自由流動,創造宜居的生活環境,保障人力資源供給充裕,勞工效率高;建立完善的金融體系和金融環境,實行寬松的貨幣兌換制度和完善的融資租賃體系,跨境業務結算便利,外匯自由轉移,匯率、利率市場化,保障低成本的資金可得性;嚴格控制房地產價格,保障土地高效利用;全面實施財政激勵措施,降低企業和消費者稅費負擔。
第三,強化法制建設。在自由貿易港區域立法內容里,提高規則的透明化程度和自動化功能;平等對待自由貿易港區域內不同投資者和投資形式,對外國和本地投資者,以及各種法律形式的投資都給予同樣的優惠力度;制定鼓勵自由貿易港區外企業進入自由貿易港區域進行開發建設的措施,并賦予其間接出口商的身份;允許在自由貿易港進行港區開發建設的企業向在港區內租戶提供電力、電信、供水、排污等公用事業服務。
第四,注重港區內外經濟聯系。提升進入自由貿易港的貨物出口加工、提高貨物附加值、并完成加工后中轉或復出口等相關業務的功能,并逐步擴大自由貿易港經營業務范圍,包括離岸貿易和轉口貿易、離岸金融、專業服務(如倉儲、轉運等)以及與產業導向一致的制造和加工、休閑旅游等,加強自由貿易港與國內其他地區的經濟聯系,避免境內關外管理模式成為割裂與其他地區經濟聯系的障礙。
第五,明確設立自由貿易港的使命。設立自由貿易港主要不是優惠政策洼地,而是深化改革開放的平臺。我國設立自由貿易港的嘗試是為了打造對外開放的新高地,促進改革和發展,培育新型貿易業態和國際競爭新優勢。一方面,利用我國海岸線長、離島資源豐富的條件,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有助于打造對外開放層次更高、內外資企業營商環境更優、對周邊乃至全國經濟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推動開放型經濟創新發展。另一方面,針對新時期改革開放的特殊性,賦予自由貿易港建設更大的改革自主權,使之成為改革攻堅期和深水區的改革試驗田,探索建立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機制體制的先行區;引領國際經貿規則變遷,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領域的話語權,營造并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制約“逆全球化”傾向,在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打造更高開放水平的開放平臺和載體。
第六,避免地區競爭一哄而上。全國各地對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表現出極高的熱情,紛紛謀劃設立自由貿易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出升級自貿試驗區,設立自由貿易港區;天津、廣東、福建、浙江、遼寧等沿海已經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省份均提出在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基礎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海南、江蘇、山東提出利用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的條件,建設自由貿易港;中西部的河南、湖北、重慶、四川和陜西五省均認為已經設立了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建設自由貿易港將為內陸地區開發開放帶來新機遇,也是破解中西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方式之一;安徽等內陸省份提出要“主動跟進融入自由貿易港建設”?傊,全國各地無論沿海還是內地各省均對申報建設自由貿易港抱有極大興趣。對于各地建設自由貿易港推進開放、改革和發展的熱情,應給與鼓勵,但更要避免一哄而上,嚴防借申報建設自由貿易港之機炒作房地產和股市,有條不紊地推進自由貿易港建設。